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月27日至28日,2019吉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吉林赛区竞赛在东北电力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东北电力大学承办,来自省内17所院校、131支参赛队参加,我校智能制造学院选派8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大赛。在参赛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与刺激的角逐,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同时,我校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称号。
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教育部财政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竞赛之一,是基于国内各普通高等学校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平台,面向全国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重在实践,鼓励创新”为指导思想,旨在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智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竞赛活动加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创业之间的联系。本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分为校级选拔赛、省级选拔赛、全国总决赛三级。
本届大赛自2018年9月份启动以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李贵忠、付建国、刘乃庆、杨明、汪会军、杨柳、吴斌、刘丽等多位教师共组建了12支学生代表队,并且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从项目设计、方案研讨、工艺制定、产品制作等多方面进行多次论证,并于2018年12月14日进行了校内选拔赛,经过筛选最终有8支代表队入围决赛。
我校参赛队由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刘刚担任领队,全体指导教师在比赛现场亲自指导参赛学生。出发前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杜秀国为全体参赛师生送行。杜院长希望参赛队员在校外参赛期间,能在领队刘刚副院长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取得优秀成绩,为学校增光,为学院添彩。杜院长反复强调,全体参赛师生在比赛余,多与省内高校师生同行交流,虚心向更优秀的比赛队伍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素养,同时也让更多省内兄弟院校了解长春科技学院。
本次竞赛主题为包含两类4项,即无碳小车类和物料搬运机器人类。其中无碳小车3项为“S”形赛道常规赛、“8”字形赛道常规赛和“S环形”赛道挑战赛。竞赛内容主要包括无碳小车现场运行赛、现场机械拆装及调试赛、现场设计及加工赛、现场电路板焊接及调试赛、现场机电安装及联调赛、结构设计方案以及方案(加工工艺设计方案、控制及电路设计方案、项目创业企划书)评阅赛等。
经过为期两天的激烈角逐,我校由林子豪,崔舒然,杜坤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刘乃庆、杨明)获得了“8”字型常规赛特等奖;包兴光、田会鋆、宋梦达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付建国、杨柳)获得了8字型常规赛的一等奖,孟凡奇、李国红、邓二利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汪会军、刘丽)和肖玲、陈敬锐、李兆鑫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吴宏立、吴斌)获得了S型常规赛的一等奖;张芳靖、 王子健 、肖世伟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李贵忠、刘洋)获得了S环形挑战赛的二等奖,张士钦、 法航、任勇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郭昕刚,刘刚)和左金鹏,郭发兵,张鹤栋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老师:苏承慧,杨明)获得了智能物料搬运机器人的二等奖,葛仁旭,李叶,孙海峰,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教师:李贵忠,王晓莉)获得8字型常规赛二等奖。
近年来,我校智能制造学院将工程训练中心、工程技术技能大赛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三个平台组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平台都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三个平台构成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形成实现应用型人技术技能人培养目标的三位一体、递进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院各类竞赛成绩稳中有升,参与人数逐年上升,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